彼岸的女兒.jpg  

葛蕾絲知道女兒不叫她媽媽的行為舉止真的很反常,她傷心,但卻不敢開口詢問,只因害怕女兒口中說出:「我不叫你媽媽,是因為你不是我媽媽。」

 

希薇口中所透露出的疏離感,讓她覺得彼此像被一條湍急的大河所隔開,而無法靠近。她心愛的陌生的小寶貝站在彼岸,目光望向她所不知道的世界。

   

 

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

 

葛蕾絲,從小渴望父愛。18歲時出社會工作後,她在某次送花的途中結識了已為人夫、為人父,散發著成熟穩重氣息的多明尼克。他們墜入了情網,開啟了一場禁忌而甜美的愛戀,卻在多明尼克得知她懷孕後以殘酷分手劃上句點。

 

對多明尼克念念不忘的葛蕾絲,選擇生下希薇。她辛勤工作以維繫家計,並且放任希薇予取予求,盡全力達成所有希薇的願望。對她來說,希薇是上天賜予她的珍寶,她願意花所有的一切來保護和寵愛希薇。

 

但希薇從會說話開始,就不開口叫葛蕾絲『媽媽』,她向來都直呼葛蕾絲的名字。而且十分怕水,只要碰到一小滴水或液體,就會導致她失控尖叫,甚至做出傷人的舉動。四歲的希薇一直重覆畫著同一棟小屋,反覆的說著:『那是我的房子。』『那就是我的海邊。』『我住在一個很小的房子裡,一棟白色的小屋。』『而且我還有一個洞跟一條龍。』希薇總是在半夜哭的肝腸寸斷、傷心欲絕…

 

葛蕾絲知道女兒不叫她媽媽的行為舉止真的很反常,她傷心,但卻不敢開口詢問,只因害怕女兒口中說出:「我不叫你媽媽,是因為你不是我媽媽。」希薇口中所透露出的疏離感,讓她覺得彼此像被一條湍急的大河所隔開,而無法靠近。她心愛的陌生的小寶貝站在彼岸,目光望向她所不知道的世界和遠方。

 

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

 

【糾結的謎團】

 

面對未知,沈默而選擇忽視比較可怕,還是尋求真相的答案比較駭人呢?

希薇究竟是為了什麼才如此反常?

 

有人反應也許希薇只是下意識渴望一個完整的家的圖象;或者是回饋葛蕾絲的教養方式可能有誤,太過於寵溺孩子;也有人說希薇可能是學習困擾而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務及輔導;甚至是勸誡著葛蕾絲不要病急亂投醫,被宣稱前世記憶的神棍所矇騙…

 

一切就在希薇看到某張雜誌的照片,而葛蕾絲發現在這世上真有這個地方,同時也看到了研究前世記憶的專題報導,進而連絡上研究學者亞當時,開始有了轉折。同時間,希薇被幼稚園退學,葛蕾絲僅有的人際社交網絡也因為希薇的反常舉止而幾乎被破壞殆盡後,葛蕾絲和希薇間兩個人複雜而緊密的依附關係,開始有了摩擦和引爆點。

 

原先,她送希薇去上學,她自己去花店上班,雙方都能有個喘息而獨立的空間。但在院方反應無法再提供教學服務,而又臨時找不到可以托育小孩的幼稚園,葛蕾絲只能把工作辭掉,進行24小時和希薇綁緊緊的照顧狀態。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好的她,在面臨希薇失控的眼淚時,還是崩潰了,她忍不住伸手打了希薇一巴掌!

 

無助的她,聽取了亞當的建議,和亞當和希薇三人一同踏上冷灣這個靠海的小漁村,試圖尋找、印證和解謎。

 

人總說「為母則強」,但媽媽也是平凡人,也是有心煩意亂、不知所措的時候。葛蕾絲面對女兒異於常人的舉止,他人的閒話閒話以及質疑她教養小孩的方式,甚至發展到最後因為希薇的攻擊行為而導致被幼稚園退學,一連串的劇情發展,都讓她不得不面對女兒和世界溝通的困境。

 

但沒想到原以為的尋覓療傷之旅,卻在到了當地之後,翻起了多年前悲慘的母女同時失蹤案件。這本書不再只是描述單親家庭親子間相處的困境,而是充滿了推理和緝兇的神祕氣氛!希薇痛苦的前世記憶,是在指涉多年前的命案謎底嗎?如果真有前世記憶,身為母親的葛蕾絲,究竟該不該讓才年僅四歲的小孩面對那可怕的回憶?

 

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

  

【尋根】

 

「我們是否要知道自己從哪兒來的,才能安心的踏上自己的生命旅程呢?」那前世的熟悉、牽絆和莫名的悸動,又到底想要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呢?

 

就像書中所寫的:「有時候我們不像自己所以為的,那麼瞭解自己的孩子。」對我來說,小朋友是一個小世界,獨立的小宇宙。如何接受每個孩子的獨特性、現況以及限制,陪著他們一起走?這才是大人們得面對的生命功課和浩大工程。

 

書裡深受困擾的葛蕾絲沒有尋求相關的輔導資源進場協助,而且靠自己的力量獨撐在那裡。後來,與其相信孩子有病,她選擇了接受也許是前世今世帶給希薇的影響,她緊緊捉住這塊浮木,和亞當一同前往的漁村,試圖尋覓和希薇的內心世界連結的那條連結橋。

 

但畢竟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成長背景和小孩的個性都不一樣。即便沒有像希薇一樣出現疑似前世記憶所帶來的影響,但小孩在長大的過程中,本來就會慢慢和父母的價值觀分道揚鑣,成為獨立的個體。很難以用正常或不正常的制式發展邏輯來套用論定。

 

記得以前我和媽媽意見相左的時候,媽媽最後也只能丟下一句:「以後等你老了,你就會知道。」「以後等你當媽媽了,你就會知道。」來詮釋彼此間意見的歧異和代溝。後來我長大了,朋友的年齡層開始拉大後,故事聽多了,我也開始懂得父母的難為之處。

 

身為音樂治療師、特教老師、心理輔導師與兒童保護社會工作者背景的作者並不避諱的描述和刻劃單親媽媽的寂寞、無助、急需情感慰藉以及被親密關係照顧的心情,母女之間錯縱複雜而糾葛的情感和互動,而沒有打造一個天下無敵偉大,打落門牙和血吞的模範媽媽。對於閱讀者的我來說,葛蕾絲有血有肉,充滿自我且矛盾的靈魂,總是陷入不知道如何做對自己的孩子才算好的媽媽,更像是存在真實世界中的人物。

 

現代的小孩太過早熟,他們所接受到的資訊已經不同於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也不是我們以前的成長經驗就能理解當然的推斷、複製和移植。我們必須更花心思,才能和小孩他們同步認識世界以及彼此。

 

就像我們家以前帶的小孩最近來我們家玩一樣,每次見面,他們總是會帶給我無限的驚喜以及衝擊。當小詠純問著我說:為什麼美國那麼壞的時候,我得要先理解她是聽到了什麼樣的訊息,而讓她連結和產生了這句疑問,才有辦法好好的回應她。

 

而當他們倆姊弟興高采烈的叫我上網連結youtube的網頁,蒐尋「沒良心百貨公司」的影片時,我永遠都會被他們純真、簡單又常常異想天開的心靈打敗。然後又好氣又好笑的質疑著,現在小朋友去學校上課,到底都是學習到什麼樣的事情呀?

 

閱讀這本書時,我的腦海裡一直浮現自己很喜歡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夢中亦無法探訪。

 

不管是誰,也不只侷限於親子關係。不管我們之間是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即便是血濃於水的親情羈絆,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終究也只能盡全力好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

同行,但終需一別。

 

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

  

註:感謝三采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彼岸的女兒 The Drowning Girl

  • 作者:瑪格麗特.列羅
  • 原文作者:Margaret Leroy
  • 譯者:羅曉華
  • 出版社:三采
  •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2292563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娜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