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變學校.jpg

 

透過閱讀,

在淚光映照中所看見的感動,將化作肥沃的土壤,

讓希望在每個人的心中落地生根,

進而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在閱讀《石頭變學校》的時候,我的哭點頓時變很低!無論是在家中的私人空間或是身在外面的公共空間閱讀,我的眼淚總是差點潰堤。然後我得要忍著,在淚水形成的那片簾幕中,繼續看完這段生命紀實…

 

  很久前,我總是反覆看著周杰倫的《止戰之殤》MV,聽著歌詞:「孩子們眼中的希望,是什麼形狀?是否醒來有麵包當早餐?再喝碗熱湯?」「孩子們眼中的希望,是什麼形狀?是否院子有鞦韆可以盪?口袋裡有糖?」想著孩子們來到世上像張白紙,而我們準備了什麼樣的世界給予他們? 

 

  在現今基礎教育普及的臺灣,父母親多半竭盡所能的提供給自己的小孩最優質的教育和照護。但同一世紀下,卻仍有許許多多位小孩沒有機會進課堂求學念書。他們位在世界之巔,卻為了基本的謀生問題所苦,努力在戰亂和貧窮的縫隙中生存。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個故事,每個故事卻幾乎都是悲劇,一輩子顛沛流離,在不同的難民營中流浪。

 

  而《石頭變學校》這個感人故事就發生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號稱中亞的十字路口,坐落於亞洲的心臟地帶,擁有豐富多元文化的內陸國家。但它也因為位居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和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礦產,而成為各國兵家必爭之地。2005年發生的大地震,更奪走數千條人命,數以千計的房屋倒塌,深受戰爭、飢餓、貧窮和社會動盪之苦的阿富汗人民,迄今仍然壟罩在塔利班政權與美軍、聯合國部隊對峙的戰爭陰影底下。無論發生什麼事,首當其衝被牽連的無辜受害者尤以平民百姓,特別是婦女和小孩為大宗。塔利班政權不允許女性參與學習及就業,甚至採取激烈手段脅迫女子學校關校,最悲慘的莫過於當婦女在地震後求助無援,而官僚政府只是發下一張她根本看不懂的救援表格給她。

 

  因為不識一字,那張救援表格形同廢紙!

 

 傳遞教育的聖火

 

  1993年,摩頓森為了紀念早逝的妹妹攀登K2高峰,卻攻頂失敗,差點命喪黃泉,幸好被科爾飛當地村民以三杯熱茶救起。「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在村民的熱情且無私的照顧下,摩頓森倖免於難,也看見了偏遠地區教育資源的嚴重匱乏,天寒地凍,孩子們卻僅能在戶外席地以棍子畫沙習字。於是他許諾一定要為他們帶一所學校回來,這承諾揭開了《三杯茶》的序曲,1996年成立了中亞協會,並以推展中亞偏遠地區兒童的識字教育工作為使命。

 

  第二部《石頭變學校》則透過葛瑞格的第一人口述,深刻的描述了從1999年迄今努力實踐夢想的辛苦歷程。在眾人十多年的努力下,中亞協會總共蓋了131所學校,約計為五萬八千名學生提供教育(其中女性就讀比例已大幅拉高)。這在長久女性缺乏受教權,只能待在家中仰賴男性決策和生活的中亞地區來說,已是非常大的教育突破。或許用數字快速解讀,我們會覺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女性受教育並不足以為奇。但在飽受各式天災人禍摧殘下的中亞地區,女性一向沒有受教讀寫識字的機會,甚至有些父母親不得不選擇讓兒子參與聖戰學校,都是因為考量惟有如此,兒子才有機會獲得食物、住所和醫療照護等各式資源。

 

  當中亞協會在阿富汗地區協助建校的事蹟逐漸在大地上靠人民口碑行銷傳開時,像是星火燎原,點燃了許多人對於教育的夢想。1999年10月,14名名吉爾吉斯的騎兵披星載月連續趕路六天,完全沒有休息,只為捎來可汗的口訊和為孩子們爭取受教機會的渴望:「你們願不願意考慮來阿富汗,為吉爾吉斯兒女蓋學校?」長期被政府忽視,非政府組織也無力進駐,身為人民父母官的可汗說著:「對我來說,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是問題,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過著這樣的生活。」

 

  摩頓森掙扎著是否要答應許下這個承諾?

  他也沒想到,從承諾到實踐,當所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都備齊時,

  這承諾一等等了十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是場無聲的革命,卻也是最無法算計投資報酬率的基礎建設。

 

   深受伊斯蘭傳統文化影響的社會結構下,女性被固著在僅能從事家務勞動,家庭所有的資源都優先提供給男性發展生涯和職涯。在教育的這條路上,葛瑞格與他的決死突擊隊夥伴,靠著令人敬佩的熱情和毅力,一步一步緩慢的進入他們的生活世界裡,與當地人建立關係與溝通,一同創造和連結教育的空間和可能性,並以「盡頭優先」為目標,努力輸送並建立在地的教育體系。

  

   在協助建校的過程中,葛瑞格並非突兀的一昧把自己想助人的慾望和念頭拋執套用到阿富汗當地,而是謙卑而恭敬的拜訪每一位當地精神領袖或耆老,透過喝三杯茶,慢慢地了解當地的民情生態,再決定如何蓋房子,以及如何長久合作。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群交心並為共同志業意念而努力的夥伴。葛瑞格結合並回歸到當地人的生活圈和人際互動網絡,培植他們成為在地的組織工作者,除了實質上能快速推展和解決與各部落鄉村建立關係,也能儘快進入狀況,用最快的速度順應當地政經民情,發展建校工作。這一群決死突擊隊的朋友更切身感受到阿富汗人民沒有機會受教育的痛苦,他們賣命而為,披荊斬棘,沒日沒夜在大地上奔走,只為在有生之年,能多蓋一間學校就能多幫助一些孩子,有機會翻轉他們的人生。

 

眾人齊心,點石成金;協同工作,而非改造

 

  中亞協會提供資金和建材,由當地人民提供土地和勞力,這場教育的基礎建設需要所有人齊心協力進行。它並非單方面的想要改造中亞地區人民,而是選擇長期駐點、聆聽及觀察當地人的需求及意見,再進場協助發展教育工作,學校的經營權和主導權全都交回當地人民手上。

 

  閱讀這本書的感動並不單因為這本書裡的一位主角-摩頓森,而是有太多人默默的在為孩子們的教育工作努力。這場教育的百年大業,不只是匯聚了許多人捐贈的物資、金流和善心,連建校的人力技術、建築物料也是集眾人之力,翻山越嶺而來,讓荒無貧瘠的石頭變身成為夢想學校。進課堂後,他們有機會發展成為各行各業的人才,重新修復破碎的國家,無論是當護理人員、醫生、或是掃雷人員、教師,每一項選擇都是不希望苦難再重覆發生在同胞們身上。於是除了持續發展兒童的教育工作之外,為了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也延伸發展婦女職業訓練中心、成年婦女讀寫中心,讓更多成年婦女得以參與教育而有機會再提昇改善原有的生活品質及經濟條件。當婦女們努力識字、打電腦、甚至是學習透過手機連繫訊息,參與各式公共活動及事務的討論時,我們可以發現這世界正在創造一種正向的變化。

 

  摩頓森從小看著父親投身參與公益活動,在耳濡目染之下,他相信人民自力更生的力量,只要透過適時的協助,總有一天當地的人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而現代有太多重視教養的父母親思考的價值僅在於拼命幫小孩安排各式的才藝課程,努力提升他們的國際競爭力,期待成為十八般武藝全才,卻減少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父母親和小孩的學習是斷裂而疏離的,學習反而變成移植罐裝知識,與其如此,父母們倒不如身體力行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自己是用什麼樣的價值觀來看待世界,陪著孩子們認識這個世界。

  

別讓關心和感動如曇花一現

 

  我想,大家除了停留在對於《三杯茶》和《石頭變學校》這兩本書的感動之外,一定都會反問自己,那麼我們可以怎麼為孩子們的教育盡一分心力?有的人或許會選擇捐款資助中亞協會,繼續於中亞偏遠地區建造更多安全的學校讓孩子們求學、接受教育;亦或者是身體力行,就近協助參與弱勢家庭或是中低收入戶孩子的教育工作。無論如何,捐款協助是最快、最簡便實現助人意願的參與方式,但不管你是捐款、捐物資、或是直接提供勞務協助,都請持續關注捐款資源的使用情形及運用方式,並且持續關心那些受捐助人未來的發展與變化。 

 

  當關心永不停歇,愛就會透過一個人接一個人的分享不斷傳播出去,而有無限大的加乘效果。

 

  當女孩們能自主求學,為自己的人生當家作主;

  當女人們有機會走入課堂,不只是在廚房揮舞著鍋鏟,

  而是改拿紙筆,甚至運用網際網路跨界溝通;

  

  美麗而動人的花朵將遍地開放,自由譜寫出屬於她們的人生之歌。

 

=====================================================

 

註:感謝馬可孛羅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

 

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Stones into Schools

  • 作者:葛瑞格.摩頓森
  • 原文作者:Greg Mortenson
  • 譯者:劉復苓、張毓如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0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319211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娜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