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活著.jpg

  

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蒙特婁工業技術學院校園,一名青年瘋狂射殺十四名女同學,隨即飲彈自盡!!


 

●受害者,有誰?

「真人真事」類型的小說總是容易吸引住別人好奇的眼光。

但如果這本小說的作者是位犯下校園槍擊命案兇手的母親,她提筆寫下自己從命案當下震驚、羞愧、汗顏、憤怒、自我懷疑的心路歷程,是否會更吸引你關注這一場駭人的命案發生之後,究竟對多少人的生命造成改變?

 

 

 

 

●咎責

中國有句俚語是:「養不教,父之過。」雖然父母親無法全責承擔子女所犯下的罪行或是錯誤,但大家還是很容易把責任歸屬在父母、家人或是重要他人的身上,那種沒有明說但無聲的控訴和譴責,更叫人百口莫辯。

一開始,原本不知情的莫妮卡,在聽到新聞報導這樁悲劇時,她如何站在一個旁觀的新聞閱聽者角度為當事人的母親感到悲憫,還請教堂的朋友們一同幫忙禱告。

而隔天被老闆莫名其妙大吼而嚇到的她,在電話留言裡發現和自己切身相關的真相是:她的兒子-馬克.拉屏,是這場命案奪走14條青春生命的兇手。

 

 

●憾 

莫妮卡還來不及調整自己的心情,接受事實,馬上就得要接受警方一連串公事公辦的偵訊過程,協助警方釐清犯罪動機、犯罪計畫甚至是有沒有共犯?心力焦瘁的她得要躲避無孔不入的媒體和狗仔,還要忍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慟,承接眾人厭惡、質疑的眼光,她日日夜夜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馬克,究竟為什麼會做出這件事?」「是我的錯嗎?」幾近崩潰、喪失求生意志的她,甚至出現自殺,不想活了的念頭…悲慘的是,她無法沈浸在自己喪失愛子的哀傷中,因為,比「哀傷」更重重壓在她心頭的情緒是「罪惡感」,是「愧疚」,更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她選擇了沈淪、自我封閉…

莫妮卡無暇顧及自己僅剩的親人,她的女兒/馬克的妹妹-娜蒂雅在無法承受他人質難的眼光後,選擇離開校園,用毒品來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步上了另一種慢性、自我毀滅的自殺方式。

她再次送走了唯一的親人…

曾遭遇老公家暴、外遇,好不容易訴請離婚,並靠著自己一人的力量獨立撫養小孩長大,到頭來卻只是一場空的她,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概括承受?

翻開《活著》這本書,你會進入一個單親母親的視野,理解莫妮卡怎麼面對這場創傷的衝擊,她如何在喪失摰愛兒女的苦痛中,不斷的追悔過去,檢討自己?如何放下自己過度放大的責任感,重新看待自己的成長歷程是如何發展成為現今的結果?幸有教友和社工人員的溫暖陪伴,她重新撿拾回自己作為一個人單純過生活的感受能力,她鼓起勇氣探尋兒子生前的世界、交友關係、求學和工作受挫的經驗。也許時機已經晚了,但她卻不放棄和自己,以及已經離世的親人展開對話。

她對於其他弱勢婦女所遭受的困境循環感同身受,也更能同理那些殺人犯的家屬內心的悲痛和煎熬!

19年後,她穿越了不安和恐懼,站在鎂光燈的焦點下,公開自己身為馬克的母親身份並為多年前的命案致歉!

 

●好好活著 

(嘆)與其成為事後諸葛,不斷的在尋找及推敲犯罪動機的蛛絲馬跡,甚至質疑起馬克是否心裡有病?或是有反社會性偏差人格?對於既定的事實毫無助益。因為當事人早已經不在了,我們永遠只是在揣摩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真相!

正如書末的警官所言,至少,他們從這次的悲劇經驗裡磨練出危機處理機制。若無法避免憾事再次發生,至少,我們會開始關注校園安全、危機處遇的速度,以及後續的創傷治療和處遇。

老天爺總是出其不意給人考驗,發給你一手的爛牌,或是讓你的人生成為一本無解的爛帳。

而身為凡人的我們能做的,也只能全盤概括承受,試著結清手上那本呆帳,放下自己無能為力或是無法挽回的過去。Let it go. 好好的為自己而活著!

 

 活著.jpg

 

註:感謝智富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娜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