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佳苗的《告白》榮獲2009年日本目大賞第一名,小說轟動上市,同時也引發一連串針對校園教育、犯罪動機,以及復仇心態的討論,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亦將於10月份在臺上映。而她令人期待已久的第二本大作《贖罪》亦延續關注校園犯罪、罪與罰、和兒童發展的議題,更發人深省!
《告白》的書封是張空椅,直指多人內心的遺憾和缺口;而《贖罪》的繁體字書封是一位年輕女子低頭蜷縮在牢籠裡,日系書封則是多個鮮紅欲滴卻脆弱禁不起撞擊的草莓,受過傷的心靈雖然仍舊會長大,但卻很容易變得扭曲變形!
十多年前,在一個空氣清新的小鎮裡,進駐了一家大型的精密機器製造工場,工場進駐得以發展帶動地方繁榮、創造工作機會,同時也讓很多人攜家帶眷在此落腳生活,讓鮮有外人出入的小鎮變得熱鬧許多。在某年的盂蘭盆節前夕,五位女孩在課後揪團跑去學校玩耍,卻出現了一位陌生叔叔,說是需要人手幫忙他檢修游泳池裡的風扇設備。叔叔挑中了新加入團體的英未里,剛從東京搬來,早熟而美麗的女孩,並且說修好了之後會請大家吃冰淇淋。一開始大夥還不以為意的繼續玩球,當太陽開始下山了,提醒眾人回家的「綠柚子」廣播音樂也響起時,才發現不對勁前去尋人,卻只在泳池更衣室的地上發現不醒人事且被姦殺的英未里,這四人嚇傻了。
這起駭人命案震驚了民情純樸、夜不閉戶的小鄉鎮,究竟是外來人口犯罪?還是當地人喪心病狂?有人聯想到多天前無故失竊的法蘭西娃娃事件,卻查無相關的證據,僅有的人證-紗英、真紀、晶子、由佳全都異口同聲都說:『想不起來…』、『完全不記得了…』
唯一的孩子慘遭他人殺害,生命就此劃下句點,但卻毫無嫌犯的線索和蹤影可查…悲痛難忍的麻子夫人實在是太不甘心了,她無法忍受親生女兒這筆命案在事發一個月後就逐漸被世人所淡忘,(的確,社會兇殺案件不時發生,不相干的人在看到電視播報時會隨口評論兩句,但轉頭就被遺忘)。三年後當麻子夫人和老公決定要搬回東京時,她要求老公把四個小孩載來他們家,重新再詢問一次事發過程,你們究竟記不記得兇手?但眾人還是一片沈默,所以她在離去前撂下狠話:『在追補時效期滿前,妳們去找出兇手來!如果做不到,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麻子夫人的失常舉止情有可原,但她發洩卻是一群年僅十歲的女童。才十歲,就得在心上刻印這樁命案,想不起來兇手,就得永遠記得這件校園兇殺案。你們的朋友,就在你們的眼皮底下被人帶走奪命!『都是你們害的』你們沒有來的及阻止,你們也是幫兇!
紗英擔心自己的身體一成熟就會遭受性侵害而不敢與異性交往、更惶論要步入婚姻;真紀則是努力證明自己是個有用的人,竭盡所能的奉獻於教職,希望能帶給任何一個迷途羔羊溫暖,卻因為置生死於度外、憤而和闖進校園行兇的嫌犯搏鬥,而被安上自我防衛過當的罪名;熊妹晶子因為喪失對自己的自信,曠課輟學而變成深居簡出的宅女,只能習慣於父母責怪和失望的數落話語。由佳則因為爸媽向來只顧關心體弱重病的姊姊,而喜歡上命案當時唯一向她伸出溫暖雙手的警察叔叔,而開始夜遊偷竊、甚至在長大後情不自禁的愛上從事警職的姊夫…
《贖罪》和電影【全面啟動】的移植想法概念有點相似,孩子是一張白紙,端看他的成長環境和背景,以及他人加諸於她身上的評價和回應,就會對小孩造成極大而不同的影響。麻子夫人的那一席話,就像是施打一劑侵入性的藥劑,日日夜夜困擾著她們。
而這幾個小孩承受不住壓力,卻又不敢找父母親討論,反而造成了一連串連鎖悲劇的開始。
《告白》翻轉的是命案的真相和所謂的殺人兇手,每個人在遇到自己的人生悲劇後開始歸因,難過、自責、自我沈溺於氣憤的情緒,然後精心規劃設計佈局,想要親手報復所謂的兇手,唯有看到兇手伏法認罪,才能以告慰亡者在天之靈。我覺得《告白》裡的告白只是為了復仇或證明自己的存在,而不是真心懺悔。而《贖罪》裡的四個女孩在事發當時吞下自己所理解的命案真相,卻在法律追溯時效即將到臨前,不約而同的一一向麻子夫人告白!
紗英、真紀、晶子、由佳四個小孩各自帶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命經驗,揹負著罪惡感來看世界,和世界互動。事隔多年,透過多人的生命史娓娓道來,她們也才能理解和看清楚自己當下是怎麼了?到底感受和看到什麼?在目擊同學死亡的震驚下,她們在事發當時為什麼會那樣反應,事後又是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以及歸因自己是否犯下不可彌補的疏失?相較下來,我倒是比較喜歡《贖罪》裡的多重視野,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架構了一個虛擬的歷史劇,讓我們進入這樣的情境中思考,如果是我們,在那個當下,我們還能怎麼做?
好朋友慘遭殺害,我們還可以過著快樂美好的人生嗎?
當大夥遞出了贖罪券,祈求的是誰的認可和諒解?贖罪,只是為了讓自己心安嗎?
我想起了每年暑假總會發生的多起溺水悲劇,總是有青少年、小孩不聽勸告跑去危險處玩水,自此之後卻沒有回來過!那哭的歇斯底里、肝腸寸斷的家長們事後又是如何回應和對待自己小孩的玩伴呢?怪罪他們?痛恨他們?譴責他們?還是得把自己偽裝的很堅強,說:「都已經發生了,生死有命,註好好!」悲劇後的究責釐清和創傷輔導,是否都能面面俱到?後續大夥要怎麼療傷?或是放由大家自己啃噬傷口?在煽情的媒體關切熱度過後,他們要如何回復原來的生活?
《贖罪》就像是八點檔似的劇情,糾纏牽連甚廣,無論是走避到他國或遠方,卻幾乎都能和命案連上關係。最後揭發答案的真相,就像顆大炸彈,卻也是悲劇的起點。麻子夫人或許是大家所指責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我覺得那幾個無辜孩子的父母、家庭也難辭其咎。如果他們再多對孩子關心一點,或是坐下來好好和孩子們談創傷後的感覺、恐懼和害怕,甚至是一度高興自己不是受害者的罪惡感,也許孩子就不會活的如此壓抑和痛苦。
在看《告白》和《贖罪》,我們能更清楚孩子的成長發展階段是如何被影響的,只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性,社會環境也不若研究室能嚴謹控制實驗變項。小孩的發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以青春不經世事的童年為起點出發,印證學校真的是小型的社會,同時也是家庭所延伸的生活戰場。但一沒處理好、走偏就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力。我們還能怎麼做呢?
孩子也是個隱喻!
如果悲劇已經發生了,我們如何讓遺憾劃下句點?
註:感謝皇冠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
《贖罪》
- ●作者:湊佳苗
- ●譯者:陳嫺若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3327219
留言列表